打开APP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罗伯逊易位在牛属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独龙牛中的罗伯逊易位可能通过染色质三维结构重塑去改变易位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驱动生物学功能发生快速进化,促进物种对地理隔离的新栖息地的适应,进而引发物种形成

2023-02-01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非洲野生猪科动物遗传资源挖掘方面获进展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但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2022-12-09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揭螨虫进化过程 有助防治过敏

据香港《星岛日报》报道,日前,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一项突破性研究,成功揭开“无气门螨”的进化过程,为“螨过敏”的诊断和干预奠定了基因组学基础,有助加强防治螨过敏。

2022-06-20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红树植物进化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占据全球热带海岸的红树植物物种数量为什么这么少?

2022-05-14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青藏高原沙蜥属物种杂交带生殖隔离维持的基因组学机制

 物种形成是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基础且重要的问题,长期受到关注。厘清物种间生殖隔离形成的进化过程,对于探索物种形成这一科学理论问题至关重要。生殖隔离的建立和维持是物种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建立是与生殖隔离

2022-04-15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穴居鱼类神经和全身脂质代谢途径的洞穴适应研究取得进展

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是中国特有的稀有淡水硬骨鱼类,包括众多河栖地表种和穴居洞穴种。世界各地的洞穴鱼独立进化出一系列穴居生物特征和行为的适应以提高生存能力。由于脊椎动物的脑在解剖结构和神经调节信号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的保守性,因此地表鱼和洞穴鱼为了解大脑脂质代谢如何调节神经可塑性并最终导致进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行为特征提供了一对天然样本。近期

2022-03-30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黄精属的系统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黄精属(Polygonatum)隶属于天门冬科(Asparagaceae)黄精族(Polygonateae),包含64个物种,其中,黄精、多花黄精、滇黄精等根茎不含淀粉,富含非淀粉多糖、低聚糖、皂苷、黄酮等营养和功效成分,具有重要药用价值。但目前黄精人工栽培种质混乱,分类系统不完善,黄精属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

2022-02-16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研究揭示多态性重复基因的基因组演化机制

  近百年来,进化遗传学工作致力于探索重复基因的起源机制和功能演化过程。经典观点认为,基因重复后产生两个完全等同的拷贝,其中一个冗余拷贝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获得新功能。也有观点认为,剂量效应和不完整基因重复等因素使重复基因并非是等同的冗余拷贝。剂量敏感基因(满足剂量平衡效应的蛋白复合体成员基因或X染色体编码的参与剂量补偿的基因)可能较少发生重

2022-01-06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软体动物体轴发育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团队在软体动物背腹轴发育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相关研究论文“冠轮动物发育演化新认知:BMP2/4-Chordin调控软体动物背腹轴发育”发表于生物学刊《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背腹轴发育是动物发育生物学的重大基础问题。背腹体轴的建立为后续器官的发育提

2021-11-10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和辐射进化机制

  辐射进化或进化辐射(Evolutionary radiation)是广泛发生的物种快速多样化模式,但其在物种丰富的世界广布植物大属中的发生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生物和环境因子如何共同驱动了进化辐射在特定区域的发生尚不清楚。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北半球最大的木本植物属,也是典型的辐射进化类群,包含逾千个物种,其中约86

2021-11-06